目前分類:喃喃自語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疫情肆虐快滿3年 

在台灣  2021年經歷了3級警戒

2022年開始爆發大規模的本土疫情

想必

任何有關防疫生活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在各社群串流起來

廚藝  植栽  整家(斷捨離) 閱讀等等.......可打發時間的靜態活動

突然間形成一股潮流般地被討論與分享心得

是啊  

在這樣雲端的時代

多虧了有這樣的媒介可暫時解決平常不習慣宅在家的人們

然而  我在想

如果沒有這些靜態活動(也無網路世代)

在這樣被受限的生活裡

怎麼填滿所謂"多出來的時間"呢? 

一種只屬於自己的時間

時間一樣24小時

量不變  但質卻稍有不同

這時

我真的真的真的感到非常欣慰 

還好我是學古典樂

**********************************************************************************************

學習任何樂器

私下的練習其實是非常冗長且孤單的

也因此練就出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科班出身的更不用說

似乎早已習慣這種在同儕間必須得放棄當下玩樂的時光  默默地推掉許多誘惑  

有捨有得

很多時候答案不會馬上揭曉

但它總是發生在你無預期的路上

不曉得是否因為這層因素

對於防疫宅在家看似無聊人生

完全不覺得無所事事

加上長時間的音樂薰陶

好像還有助於維持身心靈平衡

這不也是對抗這場戰役需要的其一條件嗎?!

所以

還好我學古典樂!!!!!!!!!!!!!

 

 

 

 

Love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與興趣

是否該結合?

或著分開比較好?

眾說紛紜

說穿了就是一種選擇

沒有一定最好,也沒有最正確

但一定是最適合當時的你

回想起來

我開始工作生涯的日子裡

性質沒變過

真的就是鋼琴老師

變的是

型態不同

曾在國中代過課,面對一群青少年

曾在音樂教室待過

曾教過私人教室的團體課

也有在幼稚園裡擔任所謂專門彈兒歌的老師(不用帶動唱)

當然最多就是一對一家教

而最後,我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 一對一家教

為什麼?

因為我喜歡單純的教學互動

一個時段裡我只要專心與一位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

而我的教學目標呢?

這麼說好了

成功對你來說是什麼定義?

是的,以前剛出社會,總是很理想化

但~試問自己

每個學琴的人,最後都是在舞台上發光嗎?

最後都是當老師嗎?

事實並非如此

記得以前自己的某位老師說過,如果生活無趣,彈起琴來應該也很乏味

所以~如果可以讓我選擇,我希望

藝術是很生活的

藝術包含音樂

學琴的過程可以觀察學生的本質適合比賽或走這條路

如果都不是

何嘗不培養他有欣賞或自娛的能力?

心情不好,沒關係

他還有一個人即可抒發的管道

聽音樂,彈奏樂器

培養對音樂的敏銳度

隨耳聽到什麼音樂,可以從容聆聽

不否認,真的接觸過不少學生學琴只是為了有短暫休息片刻的時間

可以遠離課本上的文字

很欣慰

還是有這樣的家長願意尊重孩子

或著

也有完成小時候想學琴的夢想

所以高中才開始學

當然,更多是中斷學習後再重拾記憶的

每個人學習的動機不同

沒有哪個才是對?哪個才是錯?

但至少要知道為什麼要學

相信,知道為什麼後

會幫助學習過程有更佳的持續力~

 

 

 

 

 

 

 

 

 

 

 

 

 

 

Love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於有時間好好觀看其中一篇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相信戲劇張力足以引起廣大共鳴,觀眾也能一起討論與省思近幾年社會新聞出現的學生跳樓自殺等相關議題

在此不探討每個家庭的教育問題

而是反問自己對教育的意義為何

本人所教的屬於才藝課

並非學校所重視的正規課

當然,這樣的課後才藝,如果沒有得到家長的認同,我想終究很容易被忽略

既然自己選擇這條路~勢必得知道其核心價值

怎麼說?

任何職業百百種,相對競爭性也高,之前在不同工作環境所累積的經驗(一樣都是與本業有關)

讓我更加思考自己對於所謂“教育是百年大計”這句話的背後意義

說實話,我們所處的社會本來就不利藝術方面的發展

所謂藝術~不外乎就是日常生活的觀察

很多美學都是從小培養,相信這些道理大家都聽過

但反問自己,我們給孩子多少機會去仔細觀察

既然有機會讓孩子接觸音樂,自己的心態又是怎麼看待這學習過程

要培養?還是逼迫?身邊有太多的迷思圍繞著,很難不被其他人影響

但我們知道自己的目的嗎?

這些都可事先討論再決定的~

 

你問我,現在的我對教琴的目標是什麼?

我要的是將來孩子沒有繼續上課時,他有能力可以自娛,也可以跟其他人合作,一種可獨立抒發情感的技能

不見得是鋼琴,任何樂器都可以,終極目標是不要討厭音樂

今天突然聽見哪首流行歌,可以自己找譜練

並不以某種短暫的結果論去學

回想以前考試,短時間的集中記憶,很常考完就忘記

既然我的課不是學校的正規課

何必用一樣的模式去教呢?

很無趣,是吧?!

但這不代表老師就隨便教,學生不用練

一句話,還是要練習,還是要有所要求,不然,沒有這些底子,哪來以後可以自娛呢?

 

 

 

 

 

 

 

 

 

 

 

 

Love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世足賽開打~我並沒有每場都看~也沒有特別支持哪隊

單純參與一場國際賽事的心態而選擇時段看轉播

簡單的幾個理由會吸引我願意花時間看

第一:球場寬敞,且整片綠皮,整體畫面不會擠成一團。

第二:稍微看得懂一些遊戲規則,試想一場球賽下來,如果一點基本規則都看不懂,如同看一場自己不知道內容演什麼的電影,我寧願不看。

第三:整體來說,足球賽步調節奏不慢,甚至緊湊,有時間限制,不至於難預測何時結束。

第四:四年才一次,時差允許下,就看吧。(不影響工作為原則)

以上只是歸納出自己喜歡看的理由~

 

在某次的32強中,某球評提到世足賽有專門管理球員衣服鞋子等的人員,這些專業的人不是隨便拿一件替換衣服給球員,必須了解每位球員的尺寸外,

也要知道每位球員喜好的款式:長袖或短袖,球鞋的選擇等等......球評直接說:他們是很專業的職業,不是一般人沒訓練過隨便拿一件給上場球員替換就好。

 

(我突然想到羽球戴資穎的球鞋球衣事件........在台灣只是冰山一角啊)

 

我不清楚為什麼球評刻意強調其專業性,但就自己生長在這土地上,偶爾會有一些感慨。

對於看似不那麼主流的職業,或是我們自以為不需要專業人士即可勝任的位置

這樣的氛圍都使得我們認為可以一人多用,看似很厲害,但可能沒辦法細心

姑且不算一個國家薪資的高低為其一條件,單純就尊重每個領域的專業

我想這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

 

 

拿自己的職業為例

偶爾在徵才廣告上看到徵求教琴兼陪練,甚至檢查小孩功課等等

我想鋼琴老師,陪練,與安親班導師等的職稱已被混淆

 

講更細一點

團體課就是團體課,專門為學齡前小小孩設計,用玩遊戲的方式引領他們對音樂的認知,老師不可能太仔細去糾正每位學生,這也是為什麼團體之後會銜接個別的原因。

伴奏就是伴奏,需要有實際跟合唱團或其他樂器合作過,懂團體合作的要領,不是會看譜就可以當伴奏。

樂理就是樂理,簡單的樂理還可以隨上課時提到,但牽涉到進階的部分,有時候絕不是課堂上三言兩語就可帶過,學生觀念沒辦法理解,不是一直寫題目就會懂,甚至一些和聲學,就必須成獨立的一堂課。

甚至我知道有專門的一堂課,只教上下台的走位及禮儀。這種課如同選美的美姿美儀課,國際級比賽的上下台可是跟一般表演不同的,但多少人可以接受付一堂的課去請老師指導呢?

如果想栽培孩子走這條路,這些都是必要花費,千萬不要覺得老師可以什麼都教,不是每個人擅長的是一樣的,也不要去要求一堂課要上以上全部的內容,畢竟一堂課平均也只有60分鐘。

 

質與量~其實是2碼事

 

 

 

 

 

 

 

 

 

 

 

 

 

Love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曾聽過一種說法~

 

音樂性的感受可以藉由技巧上的琢磨與進步而漸漸領悟

 

但天生對音色敏感的人如果不勤能補拙.很容易被前著追上

 

仔細想想

 

好像是這樣

 

隨著年紀增長,對同一首曲子感受也不同

 

前提是必須不停練習

 

不見得每次都練同一首曲子

 

但維持甚至鍛鍊手指的靈活度是必要的

**********************************************************

每學一首新曲

 

如果一直沒辦法很順利的上手

 

何來的音樂性可言?

 

光是把對的音符與拍子彈奏正確,在對的樂句呼吸等等....這些都是在表演之前的磨練

 

沒有反覆練習,真的很難把音樂性表達出來

 

是啊,聽大師們表演總不自覺被吸引,想學這首那首

 

親愛的孩子,我們聽到的都是無止盡練習所呈現出來的

 

即使是大師,彈得多有感情

 

技巧這玩意兒就是得靠勤練~

 

也因為技藝高超,大師們才能發展出個人特質的音樂彈奏,

不是嗎?

 

(P.S.我突然想到:對喔,有聽過快樂學習,卻沒有聽過快樂練習~)

 

***************************************************************************

 

身為老師的我,可以做的是觀察學生的特質,

 

但我真的沒辦法只告訴你不練習光靠著天生的音感或對音樂的領悟力高

 

就能彈的跟想像的一樣

 

 

真的不可能

 

 

 

 

Love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我都問自己,我當老師的目的是什麼?要給學生什麼樣的教學內容?此時的小劇場又開始在心理萌芽

站在家長的立場:一定希望孩子能學好琴藝外,再來應該是孩子跟老師相處融洽與否吧

站在孩子的立場:好想長得好看,然後不兇的老師(問題是有誰練琴是沒壓力又不孤獨的?)

站在老師的立場:希望教到尊重老師又肯上進超配合的乖乖牌

可是,當我開始教了以後,發現家長很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我可以體會,因為現在社會案件層出不窮,我試著想,假設我有能力負擔這費用,什麼是我真正考量選老師的點呢?只有專業知識的教學嗎?似乎不然!因為我一直都是一對一教學,我想家長應會更在乎我的孩子在跟老師相處的那一小時安全嗎?環境單純嗎?

 

曾經接過幾位家長私下打給我,當然,我第一反應一定會以為問上課ㄉ的事,但大錯特錯!他們不約而同想從我口中打聽孩子有沒有異狀?!比如說學校有沒有聽說跟同學相處發生什麼事?還是有偷偷交男女朋友等的私事!最終結論就是拜託別告訴孩子,而我也用我最負責的態度告知家長我盡量觀察,請放心!

後來家長們才告訴我,他們覺得孩子好像跟我比較容易講心事,知道我真誠的關心他們的孩子,我很謝謝他們願意信任我,這也是我一直告訴自己老師的責任不是只有授課,解惑的層面更廣!更讓我知足的是,這些上大學到異地的孩子們大多還願意跟我保持連絡,分享他們的任何事,其實,很感恩~這也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謝謝這麼認同我的家長與孩子們~不被我上課龜毛的原則嚇跑:-)

Love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